欢迎您光临国际利来备用网官方网站!
国际利来备用网 WUXI HUIHONG ELECTRONICS CO.,LTD
全国免费资询热线: 0510-8531178780018002
国际利来备用网

《广播电视概论》(第五版)宫承波 第四章传统广播电视技术概观

发布时间:2025-08-14 08:36:42   来源:国际利来备用网

  ●1.制作与播出:信号源部分,在广播电视中心完成,制作符合规定标准的节目信号并按节目表传至传输端。

  ●2.发送与传输:对信号技术处理后通过特定方式传至接收端,发送在发射台等完成,传输依赖无线.接收与重现:终端部分,接收信号并处理转换,通过接收机等设备还原图像和声音。

  初始阶段(单一宣传节目)→全面发展阶段(受众意识增强)→数字化发展阶段(样态多元、专业化 / 数字化 / 智能化)。

  ●录音室(要求声音扩散均匀等)、传声器(声音转电信号)、拾音技术(设备运用与艺术结合)、调音台(信号处理与混合输出)、录音设备(信号记录存储)、编辑加工设施(数字音频工作站等)、监听系统(制作中效果判断)。

  3.播出环节:起点为节目播出,方式有录播、直播、转播,设备包括放音机、控制台等。

  4.数字化影响:实现采集、制作等全流程数字化,节目数量爆发式增长,频道扩展至数百个专业数字频道。

  1.地面无线传输:通过发射机、天线以电磁波形式发射信号,发展最早、应用普遍。

  2.有线传输:利用金属导线或光导纤维传输,含有线广播、有线.卫星传输:先进方式,从通信卫星发展而来,信号清晰,传播效果好。

  监督社会活动,弘扬线.信息产业功能:生产传递信息、优化资源配置、刊播广告等。

  (1)传输优势:速度快、质量高,可现场直播,数字技术应用后干扰低、噪声小、保真率高,传输速度和容量优于传统技术。

  2.电视:视听兼备技术,声音影像并茂,感官刺激强,不受年龄和文化程度限制,更受公众喜爱。

  (3)时空突破:可突破时空限制传输信号,传播过程中受时空限制小,覆盖范围广,受众海量。

  (4)发展的新趋势:朝数字化、移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特点可概括为 “数字风暴席卷全球”“网络媒体咄咄逼人” 等六句话,公众可随时随地收听收看节目。

  ●1920 年美国 KDKA 电台成立,首次对公众广播总统竞选结果,1921 年起每日播送正式节目;1933 年美国阿姆斯特朗发明调频(FM)收音机,减少静电噪音;1939 年阿姆斯特朗建立首个 FM 广播发射站,调幅收音机开始在美国出售,广播走向成熟。

  ●1873 年英国约瑟夫・梅证实硒的光电效应,奠定电视理论基础;1924-1926 年英国贝尔德利用机械扫描盘发明电视机,1926 年举行首次电视公开表演,BBC 进行世界首次无线 年 BBC 开设实验性电视台,1930 年实现声画同步电视节目播出。

  ●1936 年 BBC 建成世界第一座正规电视台,初期用机械电视系统,后改用电子扫描电视;1939 年美国 NBC 在纽约世博会首次电视直播罗斯福总统开幕典礼,扫描线 年美国电缆电视(CATV)兴起,初期服务边远地区。

  3.卫星与有线 年美国发射第一颗地球通信卫星 “电星号”;1964 年 “同步 3 号” 卫星转播东京奥运会开幕式,为首个横穿太平洋电视画面;1969 年卫星转播阿波罗登月实况,全球 7 亿人观看;1975 年美国 “通信卫星 1 号” 发射,推动电缆电视业发展,HBO 成为首个卫星传节目的电视台;1983 年美国首次播送家庭直接收看的卫星电视节目;1985 年法国建立世界首个全数字化电视演播室。

  ●1986 年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确立 RDS 为世界标准,西欧开始研究数字广播技术;1987 年日本发展数字声广播系统;1990 年国际电联规定新建短波发射台标准;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计算机、电子集成、网络通信技术渗透电视领域,引发革命性变化。

  ●1906 年清朝采用无线电台,设电政司管理无线 年代初上海出现美国投资的无线 年上海开洛公司播音;1927 年天津成立首个公营无线 年哈尔滨、辽宁成立首批地方广播电台;1935 年南京广播电台设教育播音栏目;1939 年重庆成立首个国际广播电台;1940 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成立,1941 年实现日语广播。

  ●1974 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成立,1978 年更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广播电台;2000 年全国有广播电台 304 座,人口覆盖率 92.47%;20 世纪 90 年代后,在广东珠三角和京津地区建立 DAB 先导网试验数字广播。

  ●1957-1958 年北京广播器材厂与清华大学研制出中国第一套黑白电视播控设备;1958 年 5 月 1 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9 月 2 日正式开播,使用国产设备直播;同年天津无线电厂试制 “北京牌” 黑白电视机,第一辆 3 信道电视转播车研制成功;1958 年后上海、哈尔滨等大城市相继开办黑白电视;1959 年无锡建立第一座电视转播台;1968 年中央电视台建成 196 米电视发射塔,覆盖半径 40 千米;1971 年微波中继干线建成,中央台节目向全国传送,此时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达 80 座。

  ●1960 年北京建成首个彩电试验台,用 NTSC 制式试播,后因经济困难暂停;1969 年重启彩色电视研究,暂用 PAL 制;1973 年 5 月中央电视台试播彩色电视,10 月正式播出,发射功率提升;1973 年底上海、天津等地方台开始试播彩电;1977 年 7 月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全部改为彩色播出,完成黑白向彩色过渡。

  ●数字电视技术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制作、播出、传输、接收等环节达世界领先水平,自行研制多种 HDTV 相关设备;卫星与电缆结合成为趋势,卫星直播广播、电视节目普及,结合互联网提供高速信息服务。

  一个完整的广播电视系统由制作与播出、发送与传输、接收与重现三部分所组成,各部分的具体作用如下:

  制作与播出是整个广播电视系统的信号源部分,最大的作用是利用必要的广播电视设备及技术方法制作出符合规定标准的广播电视节目信号,并按照一定的程序(节目表)将其发送和传递到传输端。

  2.对于电视广播节目,制作环节通过采访、摄录获取声音和影像素材,经编辑、合成制作成可供播出的节目;播出环节作为传播通道的起点,通过放音机、录像机、控制台等设备,以录播、直播或转播的方式将节目信号送出。3.该部分工作主要在广播电视中心(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完成,且随着数字化技术发展,已进入专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多元整合阶段。

  二、发送与传输发送与传输部分的作用是将广播电视节目信号进行一定的技术处理(如编码、调制等)后,通过某种传输方式传送到接收端。

  1.信号发送一般在发射台、卫星地面站、有线电视前端完成,传输则依靠特定媒介实现。

  地面无线传输:通过发射机、发射天线等设备把调制后的信号以电磁波形式发射出去,是发展最早、应用最普遍的方式。

  有线传输:利用金属导线或光导纤维传输信号,包括有线广播、有线电视、图文电视等。

  卫星传输:一种先进的传输方式,信号清晰,传播效果好,经历了从通信卫星到广播电视卫星的发展,能实现大范围信号覆盖。

  接收与重现部分是广播电视系统的终端,最大的作用是接收广播电视信号并对其做必要的处理和转换,最终还原成图像及声音。

  1.接收方式与传输方式相对应,分为有线接收、地面无线接收、卫星接收,不同接收方式使用的设备不同。

  例如地面无线接收调幅广播节目需要相应地面接收天线,接收机中的解调及处理电路将信号转换为音频信号,通过扬声器恢复声音。

  卫星接收电视节目需要专门的卫星接收天线,对信号进行变频和解调等处理,得到视频和音频信号,分别送往显示器和扬声器,实现图像和伴音的收看、收听。

  广播电视的传输方式主要有地面无线传输、有线传输、卫星传输三种,每种方式的特点如下:

  一、地面无线.技术原理:通过发射机、发射天线等设备把调制后的影像信号和伴音信号以电磁波的形式发射出去。

  依托无线电波进行信号传播,覆盖范围受发射功率、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在信号覆盖范围内,受众可通过相应接收设施获取信号。二、有线.技术原理:利用金属导线或光导纤维作为传输媒介传递广播电视信号。

  2.主要特征:传输媒介为实体线路(金属导线或光导纤维),信号传输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受外界电磁干扰较小。

  涵盖多种形式,包括有线广播、有线电视、图文电视等,能为受众提供较为稳定的信号接收体验。

  最初主要为解决边远地区接收不到电视信号的问题而建立,通过对接收的电视信号进行放大、分配后输送给各个电视接收机。

  1.技术原理:属于较先进的电视节目传输方式,经历了从通信卫星到广播电视卫星的发展过程,通过卫星接收地面站信号后,放大并转发回地面。

  能承载大量节目信号,例如 “通信卫星 1 号” 装有 24 个转发器,可传送 24 路电视电波,满足多频道节目传输需求。

  推动了直播电视等新形式的发展,让各地电视台及家庭可通过卫星接收天线.广播电视技术的特点有哪些?请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电视的视听兼备特性更具优势,例如通过电视转播体育赛事,观众既能看到运动员的动作、赛场的画面,又能听到解说员的讲解、现场的欢呼声,多感官刺激让受众更易理解和投入,即使是不识字的儿童或老人,也能通过画面和声音了解赛事进程。

  卫星传输则进一步拓展了覆盖范围,1964 年 10 月 10 日,美国 “同步 3 号” 卫星向全世界转播东京奥运会开幕式,实现了跨太平洋的电视画面传输,突破了地域限制。如今,卫星传输让广播、电视节目能覆盖全球广大区域,即使偏远地区的受众,通过卫星接收设施也能收看到丰富的节目,体现了高覆盖率的特点。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Copyright©2018 国际利来备用网 All rights reserve.专业生产介质陶瓷产品微波介质陶瓷天线的厂家

网站制作:利来官方网